有时候,迷信行为可比心理学家更能安抚情绪

听说最近有很多人在转发信小呆求保佑。不仅有求财求运的,甚至有人求考试通过都不再拜杨超越,转而投奔信小呆了。

信小呆,何许人也?

简言之,就是一个年轻女孩,在支付宝抽奖活动中被300万分之一中奖率的好运砸中,获得了价值超过百万的超级大奖。

更可气的是,她的微博一夜之间吸粉过百万(让我等兢兢业业的老网红情何以堪!);

更令人嫉妒到质壁分离的是,连五月天阿信都tag了这次活动话题#你是我的锦鲤#(让我等老五迷实在意难平!)

所以信小呆取代杨超越,成为新一代活体人形锦鲤。数以万计的人转发她的微博,寄望“转发有好运”。

×××

类似的转发锦鲤类迷信活动有很多,例如:

杨超越:

魏璎珞:

周立波:

不少人批评这是不劳而获的迷信心态

这几日我听到不少人批评的声音,表示这种行为反映了当下社会期待不劳而获的心态,认为是一种弥漫在年轻人之间的新型迷信行为。

且不论这些行为中有多少戏谑的成分……其实他们可能不知道,大多数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迷信系统,不管你是星座派,鸡汤派,多喝热水派,重启一下派,强迫症派还是转发锦鲤派。

可能有很多人觉得,求神拜佛才算封建迷信。诚然,宗教的诞生最初就是与人内心的迷信系统相关。在生命的神秘未知面前,人类的渺小和无力如此不堪一击。缓解焦虑,令内心有所寄托,并试图解释一些当时无法解释的因果联系,是宗教信仰得以长期发展的起因和基础。(但我不否认宗教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地位,迷信的积极作用我后面会说。)

但是,如果只觉得求神拜佛或转发锦鲤才是迷信,那就狭隘了。有很多迷信行为,乍一看还挺高科技+现代化的。

怕wifi辐射影响胎儿:

商家宣传电极扫描脑电活动可以帮助提高学习:

我还记得太太怀孕的时候,亲戚们严肃地告诉我们:

“可千万不能养猫了,有弓形虫的!”

“我一个老姐妹,上午去她姐家串门,那家养了几只猫,回到家里下午她儿媳妇就流产了!”

(什么猫怎么厉害,都赶上生化武器了……)

亲戚们的好意我当然心领了,但是当我表示这是迷信的时候,他们坚定地告诉我,不,这是科学!

对呀,wifi,辐射,引力波,大脑扫描,弓形虫……听起来是涉及了好多个学科的科学术语呢,怎么会也是迷信呢?

首先我们得知道,迷信是什么

郭德纲老师说:迷信,就是迷迷糊糊地就信了。

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弄清楚内部逻辑,只看到了事物表面的相关性(甚至可能仅仅是碰巧同时发生了),然后便将这种或偶然、或非偶然的共变关系,强行解释为因果关系,就是迷信。

斯金纳老师说,所有的迷信都是试图用来解释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而这种因果联系并不存在。

举个例子,我家孩子病毒感染发烧四天,吃什么药都不见好,第五天吃头孢好了,从此以后母上大人觉得每遇病毒感染必吃头孢。头孢是因,退烧是果,这就是对头孢的迷信。

而有人可能在发烧的第五天,家里请了跳大神的给“治”好了。对他们来说,跳大神是因,退烧是果。跳大神的便是他们迷信的对象。

其实真实的原因可能只是病毒感染的自愈周期,正好需要5-7天。

而再考虑引起发烧、胎儿流产畸形等不良结果的原因是什么?科学证明说是病毒感染,是内分泌紊乱,是染色体异常。

但在强行忽略实证证据的情形下,则会有人说,是养猫了,是吃螃蟹了,是用wifi了。

在过去其实也有类似的说法,只不过那个时候人们会说,这是妖魔作祟,是五行相克,是“受风受寒”。

而且,迷信并非人类特有

在行为主义心理学还很流行的时期,心理学家斯金纳(B. F. Skinner)就开始了对于鸽子迷信行为的研究。

斯金纳在此项研究中使用了“斯金纳箱”,为了研究迷信行为,食物分发器被设定为每隔 15秒落下食丸(即获得食物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与鸽子在做什么完全无关)。研究者则记录下鸽子在“斯金纳箱”中的行为。

结果,斯金纳收获了6只迷信的鸽子。

8只鸽子中的6只产生了非常明显的迷信行为——

第一只鸽子形成了在箱子中逆时针转圈的条件反射,在两次投喂之间转2-3圈;

第二只反复将头撞向箱子上方的一个角落;

第三只则显现出一种上举反应,似乎把头放在一根看不见的杆下面并反复抬起它。

第四和第五只鸽子则“一起摇摆”:头部前伸,从右向左大幅度摇摆,身子也顺势移动,动作幅度过大时还会向前走几步。

第六只鸽子形成了不完整的啄击或轻触的条件反应,动作直冲地面但并不接触。

而这些行为都是在之前未曾观测到的,新出现的行为。

新行为和鸽子得到食物之间实际上毫无联系。然而鸽子自己不知道啊,它们表现得就像进行过“求食”祝祷的行为才会产生食物似的,看起来是不是有点类似人类的沐浴更衣焚香斋戒祈福求雨等祭祀行为?也就是说,鸽子们变得迷信了。

接下来,斯金纳又更加丧病地玩弄鸽子的情感。他把那只社会摇的鸽子单独拎出来,然后把它的投食时间间隔慢慢增加到 1分钟,这次鸽子就更卖力了。到最后在两次强化间的1分钟内,这只鸽子像在表演舞蹈似的(好像一种“鸽子祈食舞”)。

实验的最后一步是消除鸽子的这种“迷信”行为,在测试箱中的强化不再出现(即不再按照上述时间间隔来进行投喂)。这时,迷信行为逐渐消退,直到完全消失。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迷信反应完全消退前,“跳舞”鸽的“祈福”次数超过了1 万次,由此说明了迷信行为是建立容易消退难,现实中的迷信行为也常常是持续一生的。

斯金纳:

“鸽子行为的依据是行为和食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虽然这种联系实际上并不存在。迷信现象的产生,就是一种其实不存在的因果关系,被错误地认为存在。”

如果从这个角度继续来讨论的话,可能就要用到实证科学中所涉及到的变量、变量控制等一系列实验操作的问题了。

如果我们要证明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例如,想要验证“转发信小呆”和“获得好运”间是否存在因果联系,我们就必须严格控制(不让你做)其他可能“带来好运”的行为,比如:“转发杨超越”。

从心理学角度看迷信是不健康的吗?

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locus of control(控制点),基于每个人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将人划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

内控型个体,他们认为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他们相信自己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能够进行控制;

外控型个体,则认为事情的结果是由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作用造成的,他们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认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

这种人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掌控,他们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外部,在面对失败与困难时,往往归责于外部原因,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企图寻求救援或是赌博式的碰运气。

越是外控型的人,越不能容忍不确定性,因此他们有更高的焦虑水平。而“转发锦鲤”或“求神拜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他们对未来不确定性和对未知的恐惧感。

所以,心理学相信,尽管从定义上讲,迷信行为并不会导致你想要的结果,但它仍然有积极的功能。

因为当一个人身处困境时,迷信行为经常能让人产生力量,不再对眼前的情形感到无助和失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从事危险职业的人会比其他人更加容易迷信。

所以,有时候算命先生比心理学家更能安抚情绪也不无道理。心理学家balabala说了半天,也不能立刻解决什么问题;但算命先生说了,我这是水逆/流年不利,我就踏实地接受现实,或者请个平安符啥的,等待危机过去就好了

所以说,迷信的作用可以是用来对抗恐惧,将霉运归咎于一个具象的存在,比如猫,比如风,比如“水逆”;

迷信的作用也可以是用来祈求福祉,将好运寄托于一个具象的存在,比如耶稣圣母玛利亚,比如财神庙里被摸得锃光瓦亮的元宝,比如锦鲤和信小呆。

但无论是对抗恐惧还是祈求福祉,迷信(只要不用来害人、耽误事儿——比如坑蒙拐骗,或有病不去治)都还是有一定程度积极作用的——有时候,由迷信行为带来控制感的重获,能有效降低内心的不确定性,从而缓解焦虑、增强自信心,并提高成绩。

比如好多同学跑到转发锦鲤的微博下面求开光,事后还真的会到微博下面去“还愿”说如愿通过了考试。但其实这是他们自己增强了自信、降低了焦虑、(最重要的是)平日努力的结果,和锦鲤并没有什么关系。

正如李宇春听到“信春哥,得永生”之后说的:“虽然我很感动,但是不管你们信不信我,你们最终都是会死的。”

×××

作者/张昕,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

公众号/Dr昕理学(ID:PKUPsyXin)



慧心荣德心理咨询中心  京ICP备20210052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