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心理咨询师,你遇到过哪些来访者提出的「送命题」,你又是如何回应的?

题图/Cysan

问:“如果我们分手了,你第一件事去干嘛?”

喝酒?嚎啕大哭?

不不不

标答:“分什么手啊?我怎么会和你分手呢?”

问:”我刚刚吃药的时候看窗外,你猜我看到了啥?“

飞机?帅哥?风筝?

不不不

标答:“你怎么了!你吃什么药?身体不舒服吗?”

女生的这些送命题,你会答吗?

除了情侣关系中会有这些很难回答不小心就踩坑的送命题之外

在另一些关系中也会出现:

咨访关系

在咨询室里,咨询师遇到过哪些来访者提出的“送命题”,咨询师们又是如何回应的?

比如说

我是不是长得很丑?

刘昭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音乐治疗师,自由撰稿人)

在我看来,类似这样的问题不算是“送命”,恰恰是“续命”的开端。

因为来访者这样的问题,涉及到“你”和“我”——常常也意味着关系。

“你是怎样看我的?

你会对我有怎样的感觉和评价?

我想知道在你的眼里我是怎样的人?”

等等。

也就是说,这或者是彼此间的信任建立的还不错,才可能有这样直接的问话。

或者是正在建立信任的开端,而这个问题将是一个“开门的钥匙”。

一般来说,我们都会“以咨询师的状态”来回应对方。

比如“看起来你很在意我对你的感觉和评价”,让对方回到对ta自己的感觉中,来探索自我。

但未必这样的回答就是通用的。

因为就有来访者非常坚持听到你的看法。这时ta想要的是真实的对ta的回应。而这份真实,对ta来说就非常重要。

那么当我能感受到这些,我就会真诚的回应给对方——在我的感觉里,ta是一个怎样的人。

常常送命题,都属于“危机”。

但有危就有机,当来访者向你表达出很多看似有些艰难的问题,我想这本身就意味着ta在向你朝前一步。

只是这一步对ta来说更为艰难,所以ta会有很多的试探,逼问,让你措手不及,或者担忧和焦虑。

但想想,也许这就是ta当下真实的感受,只是从你的身上投射了出来。

努力接住,辨识,更多的理解和感受对方。

也许,这就是我们能去做的。

再见二汀木

(精神专科医院心理治疗师)

我理解的「送命题」是咨询师面对来访者抛出的两难困境题。这通常是对来访者来说至关重要的主题,来访者希望得到确认或者准许。

这种“难”可能来自于来访者的愿望和客观现实的不统一。咨询师能感觉到来访者投射出了一种愿望和幻想——我是完美的,全能的等等。他们希望咨询师能认同这种愿望甚至一起营造这个美丽的幻想。咨询师这时候面对的选择是,戳破这个泡泡、伤害来访者,还是违背现实、诉说一个美丽的谎言。

同时,这个时刻非常重要,这一方面是来访者关注的议题的呈现,另一方面表达出一种关系的拉进:我在意你的想法,我想得到你的认同,你的想法对我来说很重要。

例如,如果真的有一个来访者,无论从哪个角度,都非常符合社会对于“丑”的认识,从哪个意义都算不上“不丑”。我会告诉他,你是丑的。不说违背心意的话,这是真诚的要求。如果迂回一点,可以借用一些有关“缺陷”的比喻或者别人的故事说给来访者听,会比直接陈述要容易接受一些。但是,我们这样做的不是不是为了让来访者接受现实,而是为了让来访者整合自己,区分愿望和现实。

其实,更多的情况是来访者并不是完全丑陋和扭曲的,ta只是有一些不符合大众对于“美”的统一定义的地方,可能是胖嘟嘟的脸,宽大的鼻子…而且ta在努力变美、努力做到干净,或者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咨询师可以尝试看到并反馈这些地方。

我有一次见过一个真的“丑”的病人,半边脸上的肉垮到锁骨、垂掉着,眼睛也因此突出来好像要掉下来一样,皮肤长疹,一眼看过去会让人感觉受到惊吓。可即便如此,这个女孩子穿着干净的衣服,有干净的手,没有垮下来的那半边脸勉强地微笑着,让我感觉到她也是“美”的。现实是我们无能为力的,而对美好愿望的努力是令人振奋和鼓舞的、是有力量的。

对于这类「送命题」,发现来访者的资源,一些基本的积极关注和认知矫正,理解来访者背后的需求/愿望,看到现实而不是掩盖它扭曲它。这些方式都能帮助我们“存活”下去。

比如,丑和不丑对来访者来说失去了什么、如果被满足了会发生什么,是什么让他觉得这一点如此重要,有没有其他方式能够满足这个愿望等等。现实检验力和应对能力是有的来访者需要从和咨询师的互动中学习的。

另外,也有可能有的来访者会故意提「送命题」来“刁难”咨询师。

“我觉得只有能欣赏我的作品的人才能成为我的咨询师,你说说看,我这作品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关于提出这种挑战的来访者,要根据咨询的阶段和个案概念化进行回应。可能如果出现在前期,甚至第一次咨询,我会顺着来访者,尝试看看他的作品,有选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询问他“我是否通过了考试”。

其实我认为真正“两难”的题,是伦理的问题,而且这样的问题容易破坏咨询关系,甚至阻碍咨询师毕生职业发展。

“你帮助了我很多,我很感激、我想成为你的朋友,我非常想在咨询外的时候请你吃饭,这可以吗?”

“我明天就会去死,我告诉你,因为我答应过你,但是我不允许你告诉我爸妈,不然我立马就去死。我说到做到。”

“您太厉害了,我能请你去我们公司讲课吗?我能跟您学做心理咨询吗?”

这些题才是真的送命题,来访者的命,或者咨询师的。

心理小厨

(天津心理咨询师)

一般这些问题并不会成为送命题,因为一句话问出来,有实有虚。灵活把握接实招还是虚招,就能应对这些问题。

例如来访者问:“我丑不丑?”

实招是问外貌,你回答丑,不丑,还行,不知道,咱俩审美不一样,都属于接实招。

但是背后,担心咨询师像过去自己碰到的人一样瞧不起自己,担心自己不悲喜欢,搞不清楚咨询师是否接纳自己,则是虚招。

一般在面对反思能力强的,神经症水平(精神分析取向)的来访者,可以用虚招;面对结构性问题的来访者,没法积极反思,则可以给实招,但别忘了一段咨询后返回来分析反思。

朱悦

(慧心荣德心理咨询师)

我觉得真正的送命题,并不发生在语言层面上,而是在无语言之处。有时不过是心中略过的一念,或是眼中一瞬间的迟疑、回避,就足以送命。

在语言层面上:

涉及伦理:“你能做我的女朋友吗?”

涉及态度:“你要是真爱我,就不要收我的咨询费。”

涉及评判:“你根本不配做咨询师。”

……类似这样的都遇到过。它们背后往往都隐含了更深的意思。不过,这样直接的表达,一方面是关系的拉近,另一方面也正提供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去探索来访者内心更深处的地方。

我当时是这样回应的:

“可以啊!在咨询里,我愿意像女朋友那样地去理解你、信任你和全身心地陪伴你……”

“爱有许多种方式,咨询收费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平衡,象征着你从我这里得到的一切,包括爱,都不用还。”

“似乎配或不配是对你来说是个很重要的议题?”

宫丹

(慧心荣德心理咨询师

来访者问:咨询师是不是有病才能当的?

咨询师答:我猜,你想当咨询师。

作为咨询师的你,又遇见过哪些送命题?

作为来访者的你,又提出过哪些送命题?

可以留言和我们交流一下吗~



推荐咨询师

朱悦


慧心荣德心理咨询中心  京ICP备20210052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