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只蛙能同时既丧又治愈?

文/张昕

为了贴近年轻人的生活,前几天刚刚陪太太养过四个高富帅的我,这两天又去养了那只风靡朋友圈半壁江山的青蛙。

这可以说是一款空巢老人向的宠物养成游戏了。玩了一整天之后,我除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收割了一下三叶草,和它竟然完全没有互动。

这个货就一直保持着下面的姿态看了一整天书。

你这么用功怕是要去考清华噢?

据说这类游戏叫放置类游戏。我在玩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了一句话——在上帝为人类揭开未来之前,人类的全部智慧都包含在两个词中:等待和希望。

游戏玩法大致就是“等待”和“希望”了:等待收割三叶草买吃穿用品,为蛙收拾包裹;等待蛙寄明信片告诉你,去过哪里,认识了什么朋友,做过什么;等待蛙回家,期望它带点什么特产和小伙伴回来看望你……

游戏占用时间很少,只是有空的时候打开手机看一眼就算玩过了……最魔性的地方在于,你能做的事情很少且不会改变它的行程,以及它并不会和你有任何互动!

那这玩的什么劲?

受一群和我带着同样疑问的老伙伴之托,我采访了一圈养蛙的佛系老母亲们,并摘录整理了部分回答如下:

“不用花太多心思,时不时可以得到小惊喜。和我的婚恋观很相似,就是喜欢这种随性。”

“忙起来不理它也行,想起来只是看一眼它在干嘛也很慰藉,像一个不聊天也不会尴尬的朋友。”

“给了我一点牵挂,也给了我机会攀比,所有的情感都是淡淡的,满足了做家长的各种愿望,却不会真实地受到伤害。”

“小青蛙一句话也不说我才能尽情想象它爱我,他要是一张嘴说的我恐怕还不爱听。”

“其实并不是因为它让我们体会做母亲的感受,而是这是我们潜意识里期望的亲情的样子,没有束缚没有过多的责任,有自由的空间又各自牵挂,世界再大总会回家。”

“我们虽然不能对话,但它会用照片告诉我,你准备的食物我有好好吃,你买的灯笼我有好好用。每一张明信片,都在说我想你;每一个艾草面包,都在说我爱你。”

我总结了一下中心思想,大概可以理解为:“我们渴望一段佛系的亲密关系。”

蛙的角色并没有被设定,可以当它是孩子,是朋友,是伴侣。但不管这份关系是什么类型,关键在于——我想感受亲密,但又不想被过度卷入;我想体会它带给我惊喜,但我也不想投入太多担心和顾虑。

界限分明的亲密感

这也许可以算是80后90后的时代群像。他们心目中的舒适亲密关系,是互不干涉、各自精彩,我不靠你给我带来快乐,但我也为你的快乐而感到由衷快乐。

上一代人生活在集体主义热火朝天的时代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其实很模糊,很松散,这是一种典型的互依型自我。我可以干涉你,你也可以干涉我,这是我们亲密的表现。一个大院里没有秘密,谁家的小谁工作了,恋爱了,分手了,出国了,可能会带动一群热心的叔叔阿姨陪着父母一起出谋划策。与之相对的则是一种独立型自我,你就是你我就是我,泾渭分明,互不干涉。

▲ 独立自我的界限感更强,而依存自我的界限感更弱

在物质生活还不丰富的时候,这种众人拾柴火焰高式的群居模式,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安全感和互助效应(更早年代的宗族制度中这一点更突出)。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过去的家族式生活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核心家庭模式(由一对夫妻及其未成年/未婚子女组成的小家庭),强调个体价值的意识随之越来越明显。例如2015年的一项社会心理学研究,通过文本分析的方式发现,1970 – 2008这40年间,在中国的中文出版物中,如公家、服从等关键词的出现频率发生了下滑;而相对的,体现个体价值观的词汇,如私家、自主等关键词的出现频率则上升了。

由此可见,随着时代发展,过去那种毫无界限参与对方生活的相处模式,在年轻一代这里逐渐行不通了,甚至会深深损害一段亲密关系。

▲ 从豆瓣的“父母皆祸害”小组、彩虹合唱团“春节自救指南”歌曲在年轻人中引起的广泛共鸣就可以看出,不分你我的关心让他们感到的更多是窒息。

因此,养蛙之道在他们看来是恰到好处的:它与你分享它的成长,但你却不能左右它的任何决定;它看上去好像真的挺快乐,又真的挺孤独,但你能做到的就是和它分享此刻心情而已,并不能做出其他“我都是为你好”的干涉。

永不受伤的君子之交

除了保持距离感和界限感,这段关系的治愈之处可能还在于,你不需要投入感情和心力,也就不会受到伤害。因为关心也是有生理和心理成本的!

任何情绪的表达都是要消耗心理资源的,心理资源的消耗对个体来说都是成本。例如,长期处于压力/焦虑中的个体,患上抑郁症、焦虑症的比例远高于情绪正常个体。而个体如果长期处于亢奋状态,也同样会影响健康(长时间生理高唤起对身体来说也是一种负担)。

因此这类心如止水的佛系关系才会令相当一部分人get到治愈点。

太太曾经跟我说过她养猫不养狗的原因:与狗的相处过程中你会投入太多情感,它越来越依赖你,你也就越来越依赖它。如果有一天它走散了,生病了,或是它死了,那么陪伴时有多快乐,到那时就会有多痛苦。

而猫不同,它就像一个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室友,互相给予了陪伴,却不会有割舍不下的执念。

世界上的任何(哪怕是最完美的)亲密关系都必然会伴随着痛苦,亲情,友情,爱情皆如此。灌溉时日夜焦心牵挂,快乐时每每患得患失;经营不善者无法长相厮守,即使得到善果的,也终有那么一天,会由死神来将这段关系终止。

所以,或许蛙主子们是把养蛙的小庭院看作一个逃避现实悖论与矛盾的世外桃源。

蛙宅在家里锯木头时,主人可以感受到浅浅的陪伴的安心,又不用真的担心它自闭交不到朋友;蛙出门在外时,主人可以体会到淡淡的牵绊的甜蜜,却不会真的揪着心害怕他遇到危险。(其实乙女游戏也是这类治愈作用,满足了人的部分情感需求,又不用担心现实世界中会真实出现的那些危机和困扰。)

一点题外话

经过我这一番天马行空胡思乱想的解说之后,我的这群get不到养蛙乐趣点的老伙伴们,大约也能理解其中的心理机制了。

插句题外话。这只经常独自出发,不时回家看望,还会寄明信片、带土特产的青蛙,让我又联想到一个日本的老年人防骗公益短片。

快过年了,家人之间的约定和牵挂,是最好的防骗手段,要常回家看看哦~~

慧心荣德心理咨询中心,祝您生活愉快,如有中老年心理咨询相关问题,可以咨询我们,

咨询和预约电话

010-66531995、63485158



推荐咨询师

徐凯文博士

布菲

马晓年


慧心荣德心理咨询中心  京ICP备20210052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