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和无聊,是生活中的两种常态

文/若杉

题图/[俄]Sidwal

1

今天,讲两个朋友的故事,一个关于焦虑,一个关于无聊。

朋友A是我在老家的发小,大学毕业那年,我远赴英国,后来一路北漂,晃荡至今。而她,早早嫁人,过上了相夫教子、岁月静好的日子。

这些年,每一次聊天,她都难免劝我早早结婚、嫁人,速速走进人生轨道。

可是最近,在两个人的谈话中,她开始看似漫不经心地跟我打听北京的情况,房租多贵,交通是不是真的特别堵,雾霾是不是真的很严重,几经逼问,她终于鼓起勇气说出自己的想法:“我想去北漂。”

过了三十岁,已经有两个孩子的宝妈,突然要北漂,放到哪里,都算得上爆炸新闻。我以为,又是中年罗子君,老公因为厌烦出轨,而她生活崩溃,需要寻找新生的故事。甚至都做好了准备,杀回老家,为她一斗到底。

没想到,朋友只是淡淡地吐出一句话:“什么都挺好,就是觉得无聊了!”

(图/哔哔哔哔哔花轮_,下同)

大学四年,也看过大城市的风景,梦想过在家乡以外的土地上,挣得自己的一片天,可是,还是从了爱情,也从了父母的心意,早早回家,把生活过成了原本该有的样子。

这些年,生活没有大波大澜,结婚,生子,二胎,一切都不需父母催促,早早达标,就像当年学校里的优等生。

可是,随着老二也被送进了幼儿园,生活得以喘息,却越发被“无聊”二字充斥。生活是可见的光明,两个孩子会健康长大,老公的事业会越来越好,小家庭的日子越来越红火。唯独她自己,守着看了几十年的小城市和一份可有可无的工作,最近,突然觉得这样的日子有些让人窒息,所以,生出了出来闯闯的想法。

刚刚听完朋友A 的无聊。

朋友B的电话,卷着焦虑的气息砸来。这些年,她在销售的岗位上一干8年,说得夸张一点,连呼吸都是焦虑的。销售的工作,大家都懂,你完成了眼前的业绩,就一定有一个更高的业绩目标在前面等着。

市场会变,客户会变,唯独你的努力不能变。

所以,每一次与B的见面或电话,听她诉说职业的压力与焦虑,早已成为习惯。

恰巧刚刚还沉浸在A三十岁的北漂梦中,便随口问B:“你压力这么大,图什么呢,有没有想过回老家嫁人算了!”

“姑娘,我怕焦虑,可我更怕无聊啊!”,B斩钉截铁地回我。

“你仔细想想,你走过的这三十几年,是不是除了无聊,就是焦虑,那些岁月静好啊,现世安稳、无欲无求,究竟有过几天?”,B又补了一句。

我一瞬间被惊到,我一个咨询师,竟没她看得透彻。

想到自己,人生过得最心烦意乱、没着没落,竟然是高考结束后的三个月。本以为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大假,可是没过两周,洗去了一身疲惫的自己,就开始为明天睁眼不知道干什么而慌张,连睡觉都缺了滋味。

大概是这种记忆太深,所以,一进大学,就给自己安排了各种社团,除了更多的感受生活,也有心底隐隐的对无聊的害怕,再往后的日子,读书、工作、转行,紧锣密鼓,连无聊的机会都不曾留给自己。

你呢?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整日抱怨着生活太过焦虑,却在风景如画的度假胜地,连一周都待不下去。恨不得赶紧冲回工作中,让焦虑来得更猛烈些。

或者,整日感慨生活太无聊,偶尔跨出舒适区,却被前路的未知搞得焦虑不堪,恨不得高喊“让我在无聊中死去吧!”

如果你愿意静下心来回顾:可能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不管你现在年龄几何、存款多少,身居何位,在你已经走过的人生里,焦虑和无聊,大概占了你人生大部分的时光。

这个结论听着有点“丧”,却是生活的真相。

2

关于“无聊”与“焦虑”的轮回转换,英国心理学家安东尼·斯托尔曾经给过一个很有趣的解释。

他说:因为人有想象力。

乍听起来,这个说法实在有些不可思议,人类的想象力发展比任何其他生物都更高级,哪怕是最聪明的类人猿,所表现出来的想象力,与人类相比,也不过是桑海一粟。想象力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太多好处,比如,因为拥有想象力,我们的生活愈发便捷、拥有了飞机、轮船这些缩短旅程的工具。拥有了空调、热水器这些与季节抗衡的设施。或者说,想象力至少让我们拥有了做梦的权利,哪怕是白日梦呢!

但是,想象力也同时带来了两个副作用。

一个是永远会去想未来没有发生的事情。我们都知道,焦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所引起的。所以,哪怕现状尚可,哪怕眼下一切都是自己期待的样子,但是,我们还是会对未来的不可期感到焦虑。

另一个,就是永远对现状不满足。哪怕通行的时间,相比过去,早已缩短了不止三分之一,哪怕现在的房子已足以满足居住需求。但我们还是寻求更快与更好。

所以,因为拥有想象力,我们就有了焦虑的根源。

就像张爱玲说: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

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说到底,这份困扰与不满足,本质上也是由想象力造成的。

焦虑因想象力而起,似乎容易理解。而无聊呢?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只不过是阶段不同。当我们感到焦虑时,常常是因为目标暂时没有完成。而无聊呢?是目标达成,发现不过如此,竟还不如想象的世界里,所憧憬的更精彩,所以,无聊之感由此产生。

简单来说,我们因为目标未达成而焦虑,因为目标达成而无聊。所以,生活才会不停地在二者之间切换。

3

说到这里,总不免有些失望,难道人就没有纯粹的快乐和单纯的知足。

答案是:有。但是对大多数来说,这样的时刻,毕竟少之又少,大部分的时候,我们的状态,就是一种在无聊与焦虑之中的摇摆和切换。

而你要做的,就是选择更喜欢、更接受的一种。

就像我的朋友B,坚定的选择焦虑,因为她明白,相比焦虑,她更害怕无聊。

如果生命的主色已定,我们总得做点什么,让日子至少加上“我”的烙印,至少在注定的底色之上,活出自己的风采。

我试着寻找一些解法,暂且得出下面的结论。

如果你选择了焦虑,请一并选择热爱。探索与攀登的路上,总是免不了的焦虑,但热爱,会让你心甘情愿艰难的忍受这份焦虑,并在每一次精进与成长之后,为自己,深深的欢喜。

如果选择无聊,请一并选择好奇。对这个世界抱有一份好奇心,哪怕不是大刀阔斧的走出舒适区,哪怕生活已然陷入规律的循环,但是,一点点的好奇心,会让你的每一天,都会在“不变”中有一些新的精彩闯入。

既然生命的主菜已定,我们不妨去改变它的作料,改变它的口味,让它更符合心意一些。记得在《我们向往的生活》中,有一期,刘宪华跟黄渤抱怨:“拍戏太苦,怎么才能够撑过去。”

黄渤当即跟他说:“你要撑下去是很难的,但如果你能从中找到乐趣,就容易多了。”

你看,无论什么模式,无论哪种生活,选择甜与苦的权利,都一定在我们自己手上。

愿你,哪怕焦虑,哪怕无聊,都依然爱着生活。

更多关于焦虑的问题请关注:北京焦虑心理咨询

慧心荣德北京心理咨询中心祝您生活愉快~



慧心荣德心理咨询中心  京ICP备20210052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