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幸福,我怎样都可以” | 爱,是施虐者的伪装

作者/加藤谛三

节选自《情感暴力》

虚有其表的爱最可怕

有些父母会在心理上束缚自己的孩子,阻止他们独立。他们往往让孩子觉得,离开父母是一种不孝让他们因此怀有负罪感。

为什么要这样束缚自己的孩子呢?大概是出于父母对孩子强烈的依赖心理。

“只要你幸福,我怎样都可以。”有些父母会这样对孩子说。这句话看起来是对孩子的理解对孩子的爱,但隐藏着深深的束缚。

这样的人释放出来的气场,实际上是冷漠的,对社会、族群完全没有归属感。实际上,这些人所散发的,是冷酷的利己主义气场。

“只要你幸福,我怎样都可以。”这句看似充满爱的话里,隐藏着的是憎恨。这样举着爱的名义的憎恨和恐怖主义所怀的憎恨有共通之处。

总而言之,会说这种话的父母,有施虐倾向。话说得再好听,也只是为了隐藏施虐的意图。

会用道德绑架别人的人其实是在追求权力。一面说着充满爱的话语,一面掌控对方。这种行为用卡伦·霍妮的话讲就是:“爱,是施虐者的伪装。”

“爱”只是为了支配对方而找的借口,是为了让对方成为自己的奴隶而做的伪装。但让人感到更畏惧的是,这些伪装者本人并非有意而为。也就是说,很多父母意识不到自己正在用爱将孩子变成自己的奴隶。

“只要你幸福,我怎样都可以。”这句话,本质上是希望孩子能让“我”幸福,希望孩子觉得能有“我”这样的父母是何其幸运。表面上看并没有对孩子要求什么,实际上却给孩子的心扣上了一把大锁。

“情感习惯病”对心伤害最大

父母对孩子做出这种神经症的要求就是情感暴力。

因为看到孩子的表情并不幸福,所以父母会说这样的话。父母的内心深处是明白孩子此刻并不幸福的,所以才会说这种话。如果是一般的关系的话,不会说出这种话。对方的不幸的原因可能是自己,无意识中意识到了这一点。

一般来讲,自己觉得高兴的话会认为对方也很高兴。然后会说:好开心啊,是吧?

母亲知道孩子现在并不幸福,所以会无意识地说:“不要离开我。”

就算有什么不得不离开的理由,在要离开的时候,如果是真心认为“只要你们幸福就好”的话,是不会说出这样的话的,只会说:“明天我就走了。”

虽然有不得不离开的理由,却不会直接说我要走了,而是说“只要你幸福,我怎样都可以”这种话的父母,在心里的某处是希望孩子一定要待在自己身边的。

但是,不说“只要你幸福,我怎样都可以”这种话的话,孩子有可能会离开自己,所以要用这种给对方负罪感的话将孩子留下。

这种话会让孩子觉得沉重,不知该如何是好。总是听到这种话,孩子会渐渐失去生活的勇气。

然后,曾经的孩子长大成人后,会对身边的人怀有敌意,但又因为有负罪感,而去压抑敌意,出现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与小时候父母在精神上施加的暴力有重大关系。这种状态会造成各种影响,如总是没办法高兴起来,总是害怕别人说的话,就算是真的出于好心的话也会倍感压力,就算对方没有向自己施加压力,也会感受到压力等等。

于是,不管谁说的话都会感到害怕、畏惧,就算是来自善意的人的话也会觉得害怕。这就变成了这个人的情感习惯。这样的话,他和谁在一起都没办法放松,和谁在一起都觉得不愉快,进而让生活本身都变得不愉快。

我把这个称作“情感习惯病”。

用道德绑架对方

父亲对孩子说“我怎样都可以,你是否能幸福才是我想的事”的时候,其实并没有在考虑孩子的事情,只是在考虑自己的幸福。

他所说的“你是否能幸福才是我想的事”,只是把虐待正当化的借口罢了,只是想把小时候的屈辱体验消除罢了。因为胆小又怯懦,所以说不出“把我受的屈辱都还回去”这种话,所以只能用“你是否能幸福才是我想的事”这样的话,间接消除心里的屈辱。

这就是情感暴力。用“我怎样都可以”这种“美德”来束缚对方。用“我只是担心你的幸福”这种借口来让对方变成自己的奴隶。

“我怎样都可以,只是担心你罢了。”这种话,在表面上看是一句充满爱的话,但是下面掩藏的是“按照我期待的去做”这样强烈的自我执着。

“我怎样都可以,只是担心你罢了。”说这种话的父亲,当然是神经症性的非利己主义者。而且,“非利己主义的正面形象下,是巧妙隐藏的强烈的自我中心性。”

总是说“我怎样都可以”这种话的人,有强烈的自我中心特征。强烈的自我中心性的反向形成就是“我怎样都可以”的叫喊。

有的人因为无法判别“我怎样都可以”这句话背后的真实动机,所以,才会成为情感暴力的受害者。

但是,为了从情感暴力的加害者身边逃开,对这种话的理解就尤为重要。

孩子因为情感暴力,在心理上变得古怪的时候,有的母亲只是沉默地看着父亲这样对孩子继续施加情感暴力。她知道孩子的父亲一直在精神上对孩子进行伤害,但是,对自己来说,和丈夫的关系更为重要,所以会装作视而不见。

因为情感暴力丧失享受生活的能力

像这样遭受父母的情感暴力的孩子,会渐渐丧失社交能力,就算长大成人也没办法从这种阴影中逃离出来。为了不被人责怪、责难,他总是处在紧张状态。

如果孩子没有直接接受父亲的那句“我怎样都可以”所表达的表面意思,就会受到惩罚。因为父亲不会承认这句话之下隐藏的自我中心性。

但是,社交能力需要能够正确识别对方没有在语言上表达出来的东西。遭受家长情感暴力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就算拼死努力,也很难变得幸福,也没办法和人真正亲近起来。

这样的人会“失去爱人的能力、失去享受生活的能力”。并且,由此变成一位施虐者。

对自己的人生感到绝望的时候,“想要杀人”的冲动会随之而出,在某种意义上是相当自然的事情吧。这就是令社会震惊的无差别杀人事件出现的原因。

失去了爱人的能力、失去了享受生活的能力,对所有的事情都会感到厌倦。害怕与人相处,心中的不安和紧张感总是如影随形。不知道为什么总是会感到愤怒。即便和恋人在一起,也无法感到快乐。

忧郁症患者总是无精打采,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部分原因就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有着难以发觉的恨意。一般人如果觉得生活是有趣的,那么多少的忍耐是可以做到的,做事情也会有干劲。但是生活中没有什么乐趣的话,就算给自己打气,也没办法真的加油。



推荐咨询师

徐凯文博士

布菲

雷榕


慧心荣德心理咨询中心  京ICP备20210052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