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惹我生气 要不要怼回去?心理学告诉你!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每次吵完架回家后躺在床上才突然想起来该怎么还嘴,然后就越想越气越想越气,总觉得自己没有发挥好,下次一定要发挥好!

可是,还嘴还赢了就真的不气了吗?

我们有没有想过,去宽恕呢?

人们在面对冒犯事件时可能采取报复或者宽恕,哪一个选择更能帮助我们消除由冒犯事件引发的怒气呢?

Enright将宽恕定义为:受害者在受到不公正的冒犯后,放弃对冒犯者的消极情绪、判断和行为,取而代之以积极的情绪、判断和行为的过程。已有许多研究显示,宽恕与许多积极身心后果都存在正相关,比如关系满意度啦、关系承诺啦、生活满意度啦、积极情绪体验啦什么的——可是我真的很生气诶!现在我不怼回去我这火就下不去!那怼完你真的就开心了吗?

有学者做了这样的研究(研究过程可能比较无聊,不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直接拉到结尾看结论~):

1、宽恕还是报复?不同反应对愤怒的降低作用

研究招募了68名被试,宽恕组和报复组各34人。每个被试都阅读了同样的一个故事(故事以第一人称描述了一件作业抄袭事件),但是宽恕组的故事结尾是:“我主动宽恕了那个同学,并且考虑到取消成绩的处罚太重,我主动向老师提出给那个同学一次机会重新完成论文。”

报复组的故事结尾则是:“我仍然向老师提出要严厉惩罚抄袭论文的学生。”

阅读完毕后,被试要求用1分钟的时间想象自己经历以上事件,并完成一个评估情绪的心理学量表。

结果显示:宽恕组的愤怒水平要显著低于报复组,报复组的消极情绪要显著高于宽恕组。也就是说,宽恕的话怒气消散得更快哦~

2、如果对方是不小心的呢?

第二个研究加入了另外一个因素:冒犯行为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有研究显示,如果冒犯行为是故意的,那人们更不愿意去宽恕别人。

第二个研究招募了210个被试,分为有意冒犯和无意冒犯组,有意冒犯的材料和上一个研究相同,而无意冒犯则以第一人称描述了舍友不小心打碎了自己的珍贵礼物的故事。同样也给宽恕组和报复组阅读不同的故事结尾文字,同样要求被试想象自己经历这些事件,并完成评估情绪量表。

结果显示:有意组的愤怒水平显著高于无意组,在无意条件下,报复组的积极情绪要显著低于宽恕组,但在有意条件下,报复的积极情绪与宽恕并无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别人是无意冒犯的话,我们更不容易感到生气(这不是废话吗!),同时呢,如果别人是无意的,我们还去报复,那就会让我们觉得好羞耻哦我怎么这么睚眦必报,从而降低积极情绪体验,而宽恕则会让我们提升正面形象,进而提高积极情绪体验。

3、真实生活中呢?

由于前面两个实验的形式离真实生活还蛮远的,所以在第三个研究里实验者完善了一下第一个实验的形式,阅读故事后,被试想象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并测量情绪水平,然后书写自己的报复或者宽恕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有什么样的体验、为什么会去宽恕或者报复。

结果显示:宽恕和报复都可以降低愤怒,但是宽恕对愤怒的降低要明显优于报复。

总而言之!

1、宽恕比愤怒更能让怒气更快消散哦~

2、别人是无意冒犯的话,我们更不容易感到生气,并且此时宽恕会体验到更高的积极情绪;

3、宽恕和报复都可以降低愤怒,但是宽恕能明显更好地降低愤怒。

为什么?

为什么宽恕能更好地降低愤怒?有心理学家认为与“反刍”(对所经历的消极事件的反复关注)有关。出于报复动机,受害者会对冒犯事件所带来的愤怒感进行反刍,而正是这种反刍不仅没有帮助被冒犯者降低愤怒还可能反过来增强其愤怒感。也就是说被冒犯者可能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对冒犯事件越想越愤怒,而越是愤怒他们则越无法考虑其他事情,情绪也就越强烈。也有研究发现,受害者施加报复后比没有报复的被试对报复者有更高的反刍。而反刍让受害者反复重体验冒犯事件,并持续受冒犯事件随后所产生的消极心理后果所折磨。

也就是说,可能报复之后个体会体验到愤怒确实出现即时下降,但是这可能只是一种虚假现象。在报复后他们只是一时很爽,对冒犯事件的反刍会使他们继续对冒犯行为或冒犯者耿耿于怀。正如弥尔顿所说:“复仇的感觉是甜美的,但是当其反弹后,苦涩是无尽的。”

相反。宽恕使得被害者将冒犯事件放下并且前行,他们则比较少会对事件进行反刍,因此他们不再对冒犯事件耿耿于怀。

所以!别怼了!让世界充满爱吧!

每周二

记得来看我们的【小院实验室】

和你分享那些有趣的、脑洞大开的心理学研究

让你用科学的方式走近心理学

欢迎关注慧心荣德北京心理咨询公众号:huixinrongde

更多情绪管理相关知识请关注:情绪管理心理咨询


推荐咨询师

徐凯文博士

布菲

磊淼


慧心荣德心理咨询中心  京ICP备20210052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