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互联网越来越发达,沟通越来越容易,人们却依然会感到孤独呢?(含视频讲解)

需要翻山越岭才能见面的年代已经过去了。

我们不再写几个月才会抵达的长信,不再守在座机前,也不再去别人楼下等待了。

互联网越来越发达,

我们可以越来越容易地联系上任何一个我们想联系的人,

我们可以在每一个特殊的日子,分毫不差地送上祝福。

可为什么,沟通越来越方便的现在,

人们却依然感到孤独呢?

为什么互联网越来越发达,沟通越来越容易,

人们却依然会感到孤独呢?

问问我们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们吧~

↓↓↓

照旧是照顾手机党的文字版~

雷榕: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你觉得现在人们沟通容易吗?

布菲:我觉得,如果指沟通的工具的话,是越来越方便了——只能说是方便了。但如果指沟通的质量如何,包括现在有很多的社交软件,什么左滑一下就喜欢,右滑一下就不喜欢——越来越方便了。但是你想说什么,你如何表达出去,你说出来的语言是你要表达的意思吗,你表达出去了别人又收到了什么,别人又根据你的语言回馈的是什么,那你接受到的又是什么东西,这个都是一个不容易的事情。

雷榕:对我来说,我更关注的是后面的关于“孤独”的部分。我觉得线下的朋友能提出这个话题是经过思考的,也就是说,感受到了孤独才会提出这个问题,感受到孤独同时也有一点不想耐受或者不耐受那个孤独,所以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布菲:我猜,他是对孤独这个状态、这种感受含有一个评价,就是负面的、不好的。甚至有可能是不是挫败的。

雷榕:就是我不允许我处在孤独的这个状态。回到你刚刚说的“沟通”的那个部分,我觉得互联网的发达,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物理环境的确是改善了,那么沟通的工具也越来越便捷了,然而并不等同说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就拉近了。心理距离的远近不取决于工具的好坏,还取决于沟通的质量,“量”和“质”。

布菲:对,并不等同说,我们有软件方便以后,我们的沟通质量就会提高。

雷榕:对 ,有人说过一句话嘛,就是,“只沟不通,不是沟通”。也就是说,只是你发出信息,没有得到对方的回应的话,那这个沟通实际上是无效的。那再回到关于孤独的话题上来讲,事实上,在这个世界上,一个成熟的个体,他注定是要孤独的。人就是孤独的。

布菲:你对待孤独,你解决孤独的这种状态,以及你自我内心是如何看待这个孤独的,其实和我们的心理成熟度有很大的关系。

雷榕:那能不能这么来理解,现在的年轻人会不会是还不能够很好地把自己和他人、把自己和社会、把自己和自然界更好地区分开来,所以他的分化解离还不够好,所以他一个人还不能耐受,他会想“我一个人怎么办啊”、“没有人陪我怎么办啊”、害怕啊,就像你说的可能随之而带来的就有很多情绪在里面,就是等同于把孤独看做一个很糟糕的状态。

布菲:其实我们向外界与人沟通是一种很重要的状态,同时孤独是和自我相处,也是我们非常重要、甚至比沟通还要重要的一种东西。有的时候我倒是有这样的思考,就是社交工具,物理上会越来越方便,那恰恰就阻碍了人们去享受孤独、和孤独相处。“和孤独相处”在我看来也是自我觉察的能力的培养,而现在就恰恰削弱了这一点。

雷榕:那你说这个让我想起两个部分,一个就是,我现在跟我的学生沟通,我希望他们在课程进行的时候仍然用写邮件的方式而不是微信的方式,我觉得就是,“让子弹飞一会儿”——一个人传递出来的信息可能不要逼着让对方直接就要收到,这意味着我有选择权,你放在邮箱里面,我有时间我想看的时候就去看,而不是扑面而来。包括现在我们的电话接听也是这样,我可以选择接,我也可以选择不接。我最近会看到有的朋友在朋友圈里面写到,我这两天、三天都不能接电话,有事情发短信就可以。我觉得这就像自己给自己腾出一个时间来。第二部分就是,我会注意到我有的学生会说,“我给谁发了微信怎么都没有理我”,就好像没有人理你就会特别焦虑特别紧张,甚至会有很多的假设出来:是不是不喜欢我了呀,是不是生我气了呀,或者怎么样。但实际上不是那样子的。

布菲:像您刚才说的写信的那个部分,我觉得写信的过程就是一个孤独自省的过程,我们通过把自己的思想啊言语啊文字化,拓印在纸上,那这就是一个自我反省自我思考的过程。就像以前我们写信,交一个笔友,这一封信可能要写三天、写一个星期,反复地去修改、打磨,这样的过程其实也是发现自我、真正了解自己的一个过程。

雷榕:那我就还是回到我刚才说的那个,有没有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说,这种快速的互联网沟通方式、或者说便捷的沟通方式,很容易把我们原本安静的可以享受孤独的时间给切断了、切碎了。

布菲:对,而且把孤独赋予了一个很消极的定义。

雷榕:——变成了一种很糟糕的状态。所以我猜是不是现在年轻人手机不能离开,总是要保持一种在线的状态,包括游戏我觉得也是现在孩子们保持和人之间的联结的一种方式,那背后可能就是他对于孤独的恐惧。那我们可能就需要去探讨是什么使得他这么不耐受孤独。也许背后会不会跟他个人成长的环境啊,成长过程当中父母对他的态度啊,学校教育过程当中的一些态度方式等等的东西,都会有很大的关系。

布菲:对分离的理解,对延迟满足的耐受,这都和我们对现实客观事物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有关系。

雷榕:所以背后可能深层的并不是说沟通的工具的问题,可能还是要去探索深层的背后的人对孤独的理解,以及自己怎么去面对属于他个人的孤独的部分。

每周五晚~

我们的【小院Friday】从心理学视角和你分享生活中的疑惑、好奇、与改变~

喜欢的话就请多多关注我们啦~

也可以在后台跟我们投稿提问,您的问题可能会被选中得到老师们的回答噢

也可以在后台跟我们投稿提问,您的问题可能会被选中得到老师们的回答噢~

慧心荣德北京心理咨询公众号:huixinrongde

更多个人成长心理咨询请点击:个人成长心理咨询



推荐咨询师

徐凯文博士

布菲

雷榕


慧心荣德心理咨询中心  京ICP备20210052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