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悦专访:自己所学的一切知识,都是为了在见面时,比来访者更爱他自己

去年我们公众号推送的一篇文章里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看到了哪些非专业人士会感到惊讶的人类秘密?

咨询师朱悦分享了她的回答:

“很多人其实很想好好的对待他人,特别是想好好对待自己身边的亲人、爱人、孩子和朋友。但是因为他们自己从来没有被好好对待过……所以真的不懂得怎样才算得是‘好好的对待他人’。这些来访者往往对待自己比对待他人还要糟糕。人真的无法想象也无法信任自己没有体验过的东西。

这次,我们再次邀请到了朱悦老师

对关注我们的朋友们提出的一些问题做了回答

虽然问题好像各不相同,

但也许你都会在这些问题中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某个方面

也许你会在这些回答中收获到未来努力的方向

:)

希望每个人都能变成更好的自己

问:

我对象说我真真假假,不知道我哪句话是真的,觉得看不到我的心。我觉察了一下,发现我也不清楚自己哪句话是真的,我好像就没有个标准,一切都是随机应变,一秒钟跟一秒钟想的都不一样,比如,一会儿觉得煤球是黑的,一会儿又觉得是白的,这是怎么回事?我也搞不懂自己了。

答:

好问题,亲爱的,能认真地问出来,并思考,说明你内心深处的动力已经开始搅动了。原因可能是多重的,但一定与父母或创伤有关。比如可能你有控制很强的父母,只接纳你服从、听话、好的一面,并且用否认你感受的方式让你就范(吃饭的时候,你说:烫!妈妈说:根本不烫!快吃!)于是久而久之你就习惯了以保持感受和思想一致的方式来维系关系;当我们放弃了抗争,为了与环境和谐而去一味地断改变自己,成长的是自己的外壳,而里面真正的自我可能就停止了成长。这个问题和安全感、自我接纳、依恋方式等等有关,如果能找到一段安全的关系,得到接纳和抱持,可以自由表达感受和想法,就犹如种子找到了促进性的环境,自我就会开始成长。看来你与男友的关系,促进了你的变化,他渴望看到真正的你,于是你也开始寻找你自己。

怎么找呢?建议从自己最基础的口味开始找起:你喜欢吃什么味道?哪个食物好吃,哪个你接受不了……哪种味道好闻,哪种味道你很讨厌?

朝着自己喜欢的领域去发展,你渐渐地就能产生一些关于这个领域里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再到安全的关系中去向会倾听的人表达和分享。当展露的都被接纳和镜映,没有受到打压,自我就获得了成长。咨询师常常是这个倾听的人,咨询关系常常是这种安全关系……

如果在生活中就能找到这样的人和关系,那真是再好不过了。

问:

跟不喜欢的人结婚了,当初年纪小,考虑不周,不想家人伤心,于是就结婚了,婚后他对我挺好的。他从小被家人宠的,没有什么思想,什么事都听家人的,快30的人说话跟个小孩一样,啥都不懂,因为不喜欢他,我每天都特别容易发脾气,一点小事都大发雷霆的,没有一点包容心,也不想生他的小孩,也不想跟他说话,想离婚,又担心伤爸妈的心,担心以后的婚姻路上的打折价。不离心里又不甘心,一点都不想付出,不想把自己变的更优秀。

答:

你能为听家人的话而结婚,却讨厌对方幼稚、听话……这像不像照镜子,照见你自己最讨厌自己的地方?

所以这份讨厌其实有待商榷,而这份关系的存续其实也不是问题的关键。离婚的冲动里有多大程度上混杂着反抗父母的动力,一时半会儿是很难撇清的。你的课题其实不是婚姻关系而是与父母的关系,不是离婚而是离家。

先成长出自己,摆脱家人的占据,成为独立的人,才能以独立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和伴侣的婚姻关系,那时会没有现在的这些纠结。

如果题主和老公真能有一个成长得比对方快很多,离不离婚其实是个顺其自然的事(是的,你老公也可能会在成长以后,不想要跟你过)……当一方竭尽全力也够不上另一方的时候,关系自然就走到尽头。现在的你俩倒像是同战壕里的战友,面对着同样的成长课题:与父母分离,成为自己。你们彼此尚且可以合作抵御彼此父母的占据,所以倒不容易分开。

我们自己是谁,在亲密关系里我们就会遇见谁……

问:

没有自我,凡事优先考虑别人,和小时候家庭环境有关,觉得潜意识里进了丛林模式,总是忽视自己感受,别人一有什么为难的就感觉自己做错了事,即使是对方的问题等等等等。很早就意识到有问题了,也慢慢地改,但是实在是太难了,也不知道该怎么改。

答:

亲,我觉得你自己挺明白自己是怎么回事的,丛林的比喻也很恰当。外在有一个假的你,是用来保护内在真的你的,只要内在的你一感到害怕,外在的你就会自动冲出来。所以这和外界环境是否真的危险无关,只和你内在感受有关。只有内在的你不害怕,足够安全,问题才能有解。

因为这完全是感受层面的,所以你的理性和意识于此几乎无能为力。只有投入关系去体验和经历才能改变内在的你。

我想这体验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当下“假自己”带来的痛苦和好处都要有足够真切地感受和特别清晰的认识……这需要很多的对以往经历的反思和对当下自己的察觉。

另一方面是要在足够安全的关系,能够让“真自己”去可劲的折腾而不必担心被伤害。去切实体验到攻击对方而对方不还手,暴露弱点而对方不取笑,诱惑对方放弃关系而对方始终不离不弃……安全感才能一点一点地回来。这么作、这么虐的过程,天下之大,除了你的恋人和咨询师可能没有人做得到……而且你和恋人之间会更像是同病相怜的战友或小伙伴,而和咨询师之间会更像是隐喻中的孩子和父母。这两种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即使是得到最有经验最匹配的咨询师的帮助,这个过程也得有个三年五载……这其中要耗费大量的金钱、时间、精力,而且过程会非常艰难。因为你的潜意识会激烈的抗拒。一方面,你要变得不再是你,这在某种意义上等于现在的你在“自杀”。另一方面,你被咨询师重新“养育”了一次,这一次是你自己选择的父母,自己负担的费用……这就像断绝了我们对于真正父母的期待与渴望。而那份渴望,往往又是我们内心深处安全感最后的保险绳。

既然这么的艰难,那到底值不值得呢?我觉得值得!因为成长会使人得到自由,体验到自己真实的活着。若不如此,到头来活过这一遭到底有什么意思呢?

问:

老师,我们是可以成年以后自己去成长,但父母难道就不应该努力使自己在心理层面改变和成长吗? 新手父母面对一个白纸一样的孩子,他们忍心看到因为自己能力或是情绪不好就伤害了孩子吗?他其实们根本没有注意到 ,往往事后后悔甚至意识不到。他们根本没有对生下来的孩子,这一个白纸一样的生命给予足够的敬畏。我不知道你的童年是否美好,但我觉得破镜不能重圆。事后贴的再好 ,都比天然的差。

答:

父母不过是命运的起点,从父母那里断开之后的人生,才是我们自己为自己走的……大家的起点各不相同,但殊途同归,不过是成为自己。

所有人皆从父母那里得到过创伤,父母皆不完美。完美的父母能带给我们完美的童年只是一个想象……与想象去比较,结论永远是觉得现在的自己怎么都不够好……这本身也是想象。

若不与父母在精神上完成分离,就相当于成长的首要任务还没有完成……

如果新手父母尚未发展至此,那在新生儿面前,有什么是他们自己的呢,他们连自己都还没有……那些忽视、打骂、嘲笑、控制、投射,不过是去传递潜意识里由父母曾给予的东西而已……一代一代,就像传家宝。

抱怨父母让我们能借些力量去完成分离,但也可能会是一种固着,一种潜意识里不愿与父母分离的方式:你们欠我那么多,所以咱们这辈子根本没完没了……

亲,不知你遭遇过什么,我想带着这份真切地体会,你一定能斩断这循环,成为不一样的父母……

问:

老师,我的孩子三岁,性格敏感内向,有点娇气。几天前她耍脾气,我想着要治治她的坏毛病,就狠心让她哭,她声嘶力竭地哭了差不多20~30分钟,就睡着了。这几天她变得不爱说话不爱笑了,总是躺着睡着,平常最爱的亲子阅读也淡淡的不感兴趣,看到她这个样子,我心里真的愧疚死了!她现在是属于心理创伤吗?如何处理?今天特意请假一天在家陪着她,但是情况并没有明显变化,更担心了!求助!

答:

让孩子哭20-30分钟不是大事情……但如此焦虑的妈妈,可能需要孩子用不能做自己来反哺,长此以往,这个倒会比较严重。

亲,请你尝试把眼光从女儿身上收回自身,去体会自己内心中那份焦虑和愧疚怎样使得你想“控制”孩子即刻恢复到一种能让你觉得安心的“状态”去……而不能允许她沉浸于她自己的情绪中。她其实是有力量自己去构建出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的,这正是她学习、创造、运用和炼就“内功”的机会。

你有多么恐惧孩子会因自己的行为“出问题”,也就昭示着你在心里把自己对孩子的影响看得多么“绝对”……

当孩子成了妈妈的反应,就像妈妈在拿孩子照镜子,看见有一丝陌生的东西出现,就很恐慌自己有问题。在这种身影不分须臾的情况下,妈妈不太能忍耐孩子在精神上哪怕一点点的分离,而女儿会回应妈妈潜意识里的这份不分离的需要,用娇气安慰妈妈:我粘着你、我需要你。

通过自己情绪的滤镜,会越看越会觉得孩子有问题……因为我们特别容易把自己不愿自己有的部分都投射在孩子身上……而孩子直接浸泡在照顾者的潜意识里,所以育儿行为上的装和克制几乎没有用,我们是谁,成长到哪儿,我们就是什么样子的家长。而孩子终会长成一个独立的、让家长不太能理解的个体……这是不可避免的。

亲,要修复这么小的孩子的“创伤”,我提供一个方法:请你和你自己说“我是孩子的妈妈”,说到你自己被一种暖洋洋的幸福感感动得哭了为止……再去和孩子说话。说什么都行。

问:

我想问问国内的心理咨询师,你们有没有多年与来访者的工作经验中,理解到我们普通非专业人士(或者患者)所忽视的误区,人性中没被注意到的,或者很重要的事情(但不被常人所注意的)?

答:

很多人其实很想好好的对待他人,特别是想好好对待自己身边的亲人、爱人、孩子和朋友。但是因为他们自己从来没有被好好对待过……所以真的不懂得怎样才算得是“好好的对待他人”。这些来访者往往对待自己比对待他人还要糟糕。

人真的无法想象也无法信任自己没有体验过的东西。

常常感到,自己所学的一切知识,内心准备的所有能量,都是为了在见面时,比来访者更了解他自己,比来访者更爱他自己……从而能让他得到“被好好对待”的切实体验。

更多个人成长心理咨询请点击:北京个人成长心理咨询

慧心荣德北京心理咨询祝您生活愉快~

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优质内容:huixinrongde



推荐咨询师

朱悦


慧心荣德心理咨询中心  京ICP备20210052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