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女神颜宁:活得雌雄同体,才能活得宽广自由

文/若杉

×××

一个婴儿出生,我们问的第一个问题便是:男孩还是女孩?

这除了是一种性别的确认,也有关于样貌、喜好、穿着、甚至未来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想象。随着对自我性别的愈发确认,我们逐渐发展出符合自己性别的特质。

比如,女孩应该温柔细心、喜欢洋娃娃、从事体力强调更低、更安静、与美有关的工作。

男性应该勇敢坚强,爱枪爱汽车,从事逻辑思维更强、或者体力强度要求更高、领导力更强的工作。

这些与性别有关的特质,帮我们确认了自己是谁,也帮我们融入了属于自己的社会群体。

但当我们看向更大的世界,发现,其实有些人,早已打破了所谓的性别界限,他们在“对方”的世界里,活得雌雄同体,异常精彩。

前段时间,与许多人一样,被“清华女神”颜宁圈了粉。

喜欢她,当然与她的学术成就有关。30岁成为清华最年轻的博导,37岁带领团队用六个月的时间,攻克了结构生物学界50年未解的科学难题,42岁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但同时,让她圈粉无数的是,她颠覆了人们关于“科学家”的很多想象。

首先,她是女性。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科学家领域,她是少数,42岁不结婚,像男性一样为喜欢的事业拼杀,对科研爱得淋漓尽致,并霸气宣称“我不结婚,不欠谁一个解释。”

其次,她活波好玩。追星追剧,给爱豆点赞,本人也超爱发微博,从热剧到网综,一个都不拉,俨然不是人们印象中科学家不苟言笑、一脸学术气息的模样。

她在《开讲啦》作演讲,主持人刚刚介绍女科学学家颜宁。

她就明确表态:“我对‘女科学家’这个说法,是拒绝的。”

“为什么一个男性科学家上来,不会被介绍‘男科学家某某’,而我上来,就一定要在科学家前面加上‘女’这个定语呢?有谁规定,科学家一定是男的呢?这是一种歧视。

特别喜欢颜宁这种对于偏见的觉知,正是这种觉知,这种不被束缚,才让她没有放弃科研,在自己钟爱的事业上一路狂奔,成为了一个好玩的、幸福的科学家。

在那一次的演讲中,颜宁分享了另外一个思考——女科学家都去哪了?

她常年担任清华生命科学招生委员会主席,发现在面试的时候,女孩们的表现,无论在知识、还是表达,亦或个人风采上,都非常优秀。可是,再往后,要做博士后,要从事独立的科研工作了,女科学家却消失了。

因为很多女性在这个时期,逐渐放弃了自己的事业,而选择了家庭。这并不是说选择有优劣之分,而是,女性是否可以抛开约定俗成的生命界限,去真正追求自己想要的。

颜宁曾在微博上发过这样一段话:

“消费的能力只要给钱就有,消化的能力只要活着就有。但是创造的能力因人而异。最终区别出每个个体的是,你给世界留下了什么。”

在这样一个选择平等、思想平等、机会平等的时代,思考“我们终将为世界留下什么”,并不仅仅是男性的特权。

很长一段时间,为一部美国电影《隐藏人物》所感动和震撼。

影片讲述了三个黑人女性,在美国太空总署NASA,一个雄性荷尔蒙泛滥的舞台,如何活出自己的尊严与价值的故事。

对于她们,除了要拼命证明自己在这个高智商、高精密度的行业里,不仅仅能做做简单的文职计算工作,亦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工程师,她们除了要付出比别人多百倍的努力,还要冲破种族的偏见,打破人们对肤色的歧视。

在种族偏见依然根深蒂固的1961年,她们被排斥在公共图书馆外;在办公室用过的咖啡壶会被别人区别对待,贴上“黑人专用”的标签;就连上厕所,也要跑到800米之外的“黑人专用”卫生间……在这样的环境下,女性太容易放弃自己,尤其还是黑人女性。

主角之一的玛丽·杰克逊原本只是NASA一名普通的计算员,并且一度安于自己的角色。甚至在上司发现她在工程方面的天赋,鼓励她成为一名真正的工程师时,她依然在强调自己的身份:“我是一名黑人女性,不会寄希望于不可能的事情。”

上司接着问她:“如果你是一名白人男性,你会想当工程师吗?”

她答道:“我想都不用想,因为我已经当上了。

与上司的这段对话,点燃了玛丽内心的热情,她开始为自己的身份与性别抗争。

首先,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要想在事业上投入更多精力,玛丽需要得到自己家庭的支持。好在,玛丽的丈夫理解她的决定,支持她实现梦想。

其次,要想获得工程师职位,她必须首先拿到研究生学位。而当时摆在她面前的唯一选择,是在全白人的汉普顿高中完成弗吉尼亚大学提供的夜间课程。为了顺利入学,她不得不向法庭提交特殊申请。

她幸运的为自己争取到了权益,拿到了法院的许可。成为第一走进课程的黑人女性,影片中很精彩的一幕,第一次看到女性学生的教授,犹疑地张口说道:“这个课程好像不是为女人设计的,我还不知道该如何去教女人……”玛丽则从容不迫地回答:“我想,大概和教男人是一样的吧。

最后,玛丽如自己所期待的,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工程师。

任何时候都存在偏见,任何时候都有人在偏见中被束缚,重要的是,你愿不愿意走出偏见。

让不同性别真正产生差异的,不是性别本身,而是我们选择了限制自己。

在“男生主坚强与理性,女生主柔美与感性”的社会环境中,女性如果不甘于自己性别的限制,就多少需要几分阳刚之气,她们勇敢果断、不怕失败,敢于对自己不曾涉猎的领域发起挑战。而同样的,男性想要活得精彩,也同样不必一直坚强硬朗,多一些细腻柔软,更加难能可贵。

比如,说到刺绣,你可能想到美丽婀娜的绣娘,但是,有一个男生,不仅甘愿做一名“绣郞”,并且决定把这件事做一辈子。

这个男生叫张雪。

他出生在刺绣之乡“镇湖”,母亲薛金娣是苏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6岁学刺绣,16岁到刺绣厂做工”,从业40余年。

张雪原本并没有沿袭母亲的事业,他就读于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原本准备毕业后就去英国读书。但出国前的一次回乡探亲,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回到家乡后,他发现:“镇湖原来号称是有八千绣娘的,但到了我们这代,35周岁以下从事苏绣的却不满50个人。”更严重的是,母亲每天工作都超过14个小时,长时间刺绣,导致她的瞳孔一个大一个小,还去医院住了100天。

他意识到重振这个两千多岁的传统技艺迫在眉睫。于是,决定放弃英国留学的机会,回乡学习苏绣。

如今,他不仅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作品在各种竞赛中拿了不少的奖,还抽空在博物馆做刺绣普及志愿者,把这门传统手艺,介绍给更多人。

但即便如此,他也与颜宁有同样的困惑,不希望别人叫他“绣郞”,只称他为“刺绣师”就好。

对于张雪,学刺绣,只是因为自己从小的记忆都与苏绣有关,不忍它失去传承。而自己从小喜欢文学与艺术,喜欢静一些的东西,以刺绣为自己一生的职业,符合自己的职业理想,一切,刚刚好。

张雪作品

直到现在,许多的职业,许多的行为方式,都与性别有着某种直接的关联。

其实想想,这种划分又不免显得武断。

为什么男性不能流泪,女性不能坚强;

为什么男性不能相夫教子,女性不能挣钱养家;

为什么男性不能做护士,幼儿园老师,女性不能是工程师、CEO……

性别这件事,在我们完成充分的性别确认之后,便应该懂得,更多的抛弃性别的局限,摆脱性别的束缚,去探索真正的爱好所在,去从对方的世界,学习更多自己缺失的品质,以使自己能刚能柔,能细致亦能把控全局。你要思考的是,并不是“我应该做什么”,而是“我想给世界留下什么”。

这原本就与性别无关。

有本事活得雌雄同体的人,都活得更加精彩,因为他们的世界更大,更宽广。

我们是:慧心荣德心理(ID:huixinrongde):一家专业的心理咨询中心,同时致力于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工作。我们试图唤醒大多数人关注自身内心的力量,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拥有自在人生。



推荐咨询师

徐凯文博士

布菲

晓晖


慧心荣德心理咨询中心  京ICP备20210052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