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短片《巨婴》:溺爱的本质,是不懂爱

文/若杉

×××

看了一部动画小短片——《巨婴》。

短短8分钟,很讽刺,很真实,很压抑。

短片开始,“巨婴宝宝”只需伸一个懒腰,喊一声“妈”,就有妈妈赶来,帮他把衣服穿好,而“巨婴宝宝”,只负责低头,自顾自地打游戏。

然后肚子饿了,喊一声“妈”,就有妈妈把饭喂到嘴边。出门前,喊一声“妈”,就有妈妈帮他把胡须剃好。

在“巨婴宝宝”的世界里,“妈”这个词,充满了神奇的味道,是自己的尚方宝剑,只需一个“妈”字,便能获得全世界。

画面回到“巨婴”小时候,那个时候,家里经济条件尚可。“巨婴宝宝”只要看到电视上有什么新奇的玩具,只负责指着电视,喊一声“妈”,就有妈妈帮他把所有东西买回家,而爸爸从来都不闻不问,只负责掏钱。

再后来,家遇不幸,父亲在车祸中丧生。家里唯一的经济支柱倒了。

但“巨婴宝宝”,似乎并没有注意到这一切,依旧只一张沙发、一台电视机,打自己的游戏。

母亲无奈,只能靠变卖家具,来维持巨婴的日常开支。

这一次,巨婴又看上了电视上的一个VR眼镜,依然如往常一般,指着电视,喊一声“妈”。

妈妈看过,无奈地摇了摇头,巨婴见妈妈无力给自己购买,生气的摔了遥控器。

妈妈不忍巨婴难过,用手从自己的身体内,掏出一个血淋淋的肾,递给自己的“巨婴宝宝”。

巨婴见肾大喜,愉快地拿它换了自己喜欢的VR眼镜,玩得不亦乐乎。全然没有注意,在一旁的妈妈,已经倒在血泊中。

等到巨婴玩累了,玩饿了,想到妈妈,再喊一声“妈”,无人应答,巨婴才开始翻箱倒柜,找东西吃。

然而,每个柜子都空空如也。

巨婴绝望,画面最后一幕,巨婴跪在妈妈身边,重新回到妈妈肚子里,成为一个婴儿,成为最初,妈妈把他带到这个世界时的样子。

这个故事,略有夸张,但夸张背后,是很多家庭真实的写照。

想到一个母亲曾跟我说:

“女儿上大学后,打给我的第一个电话是问,袜子该如何洗?

第二个电话是,她把粉色的衬衣和黑色的裤子一起丢进洗衣服,衬衣被染黑了,哭着打电话问我:要怎么办?

那个时候,才觉得,可能真的太宠她了,让她与真实的生活接触太少。但这种感慨也是一瞬间的,更多的时候,想到她考上了自己非常满意的大学,觉得一切都不重要,至少,一切都还来得及。”

我记得当时听这位母亲说“一切还来得及”的时候,内心一惊。一个对母亲依赖至此的姑娘,她所欠缺的,何止是洗袜子的能力,要把浅色衣服和深色衣服分开洗的常识。

而是,与年龄相匹配的,爱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在学习之外,对自己能够独立生活的信心,而不是只要遇到问题,就退回到母亲的庇荫下。

这些,本应该在孩子学习具体知识之前,就应该建立起来的能力,而在这个不知如何“洗袜子”的18岁女孩这里,依旧为零。

错过的,哪里还来得及?

就像颜如晶在《奇葩说》里说:“孩子的成长是一部连续剧,但电视剧落下了可以补,陪孩子成长的机会,怎么补?”

同样的,你不能随着自己的心意,把孩子成长的剧本,随意颠来倒去,有些桥段,有些情节,错过了,就错过了。

短片《巨婴》所展现的是一个悲剧的故事,但是,在这个悲剧里,没有人是无辜的。

妈妈看似宠溺孩子,给她买了一大堆的玩具,这个孩子可以幸福的活在自己玩具的世界里,可是,他的世界里,也只有玩具。

你甚至不曾看到,妈妈真的参与过他的游戏,或者,至少关心过他在玩什么。

而父亲,在这个家里,所扮演的,仅仅是一个提款机的角色。他只负责掏钱,从来不曾真正参与这个家庭的生活。

虽然在那么几次,掏钱给孩子买玩具的过程中,父亲的脸上也曾有过那么一瞬间的不满,每一次,他皱纹时,迟疑时,我都希望他说出那句:“停下来吧,不能再这样了。”

但他最终什么都没有说。在一个家庭系统中,父亲常常扮演的,最重要的角色是说“不”,是建立规则,而显然,故事中的父亲是失职的。

故事的最后,母亲用尽了自己最后的能力,掏出自己鲜红的“肾”,去满足孩子最后的要求,看上去有几分悲怆,可是,这又能怪谁呢?

她所给出的,不知节制的母爱,膨胀了孩子的欲望。并且,她教会了孩子,索取是自然而然、理所应当的事情,她从来不曾教会孩子去给予、去争取、去努力。

还有最重要的,去爱别人,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工作,爱自己未来的另一半。

而故事中的孩子,看似贪婪的享受着母亲所编织的安乐窝,整日与游戏为伴,但我想,他应该从来不曾真的快乐过。

他之所以沉迷在游戏中,是因为他不知道如何走出这个家,对外面他所需要面对的世界充满了恐惧,所以,只能蜷缩在家里,守着自己这点唯一的乐趣。

讲另外一个来访者的故事。

我的来访者,在第一次描述她的生活给我听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是一个‘除了学习成绩,一无是处’的人”。

她很会学习,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如今博士毕业,她几乎都是班里成绩最好的那一个,但同时,也几乎是班里人际关系最差的那一个。

她描述自己的成长历程时说:

“我每到一个新的阶段,新的班级,都想搞好关系,有很好的朋友,通常一开始是好的,但很快,我就会把关系搞得很糟。然后,我就想拼命逃离这个集体,进入下一个阶段,这样,我就会有新的朋友,新的关系,但可悲的是,一切又变成上一段关系的重演。”

在咨询中,我发现,从小她在一个饱受溺爱的环境中长大,父亲是家中独子,所以,她是父母、甚至爷爷奶奶唯一的宝贝,几乎到了“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地步。

所以,她也自然而然的把这样的生活状态,带到学校生活中,学校的老师、同学当然不会一味纵着她,相处一段时间,就会被她的小姐脾气吓跑,而她自己,也因为别人没有给自己额外地照顾,对老师、同学有许多内心的不满和指责。

在关系中无法获得存在的价值,所以,她就逃到学习里。因此,她一直学习,一直考到最好的学校,但始终没有朋友。甚至,考博也是因为,不知道如何面临将来的职场关系,所以,选择接着躲在自己熟悉的学习环境中。

但本质上,她的选择,与短片中那个躲在家里打游戏的孩子并无区别。她们都太习惯于一个由母爱营造的非真实世界,对外在真实的世界充满恐惧,又屡屡被挫败。最终,把自己的世界,压缩在那唯一可以给自己安全感的空间里,或是家里的客厅里,或是,考场上。

所谓溺爱,其本质就是,不懂爱。

因为不知道什么是好的,担心给不到给孩子最好的,所以,一味地不知取舍的给予。

而这种没有节制的给予,

一方面剥夺了孩子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

另一方面,又给孩子营造了一个非真实环境,让孩子在面临真实世界时,一次次受挫,一次次退缩,最终,选择退回属于自己的安全空间里。

我的来访者,退回到考场里。

而故事里的“巨婴宝宝”,最终,选择退回了母亲的子宫里。那里,才是他的天堂。

我们是:慧心荣德心理(ID:huixinrongde):一家专业的心理咨询中心,同时致力于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工作。我们试图唤醒大多数人关注自身内心的力量,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拥有自在人生。



慧心荣德心理咨询中心  京ICP备2021005240号-1